众所周知,像老虎狮子这些猎食者,眼睛都长在前额且聚焦向前以便对焦捕猎,而羚羊鸡鸭鹅这些被捕猎者眼睛长在两侧以便发现猎食者逃走。
那么人类这种手无缚鸡之力的生物(人类的祖先古猿在同期也没有力量优势),为什么却进化出了猎食者的眼睛?
这里先试着强行拆一下隐含的几个假定?
1.猎食者的眼睛具有某种特征
2.拥有这种猎食者眼睛特征的动物,本身也应当是一种猎食者
3.标准的猎食者,体格大/力量强这两个要素,至少要有一个。
那么这个问题就可以被进一步定义为:「不具有标准猎食者体格、力量特征的人类,拥有猎食者特征的眼睛有什么作用吗?」
说到猎食者,本宣美最先想到的居然是《冰与火之歌》里葛雷乔伊家族的箴言:「Wedonotsow」我们不种地(划掉)强取胜过苦耕。
而结合他们以海盗行为维生的特点,还有类似鱿鱼的海怪族徽,简直像是冰火世界中的「猎食者」。
而题中对「猎食者」的定义,本身不太好以简单的草食/肉食来区分;但这里所指的「猎食者」,也可以认为是具有一定攻击性,并以捕猎为主要维生手段(肉食为主),比较凶猛的动物。如老虎、蛇等。
这里简单把动物分为2种类型,一种是猎物(植食性动物为主),一种是猎手(肉食动物为主)。
部分植食性动物的眼睛特征,像是牛、山羊等,是长在头部两侧的,而瞳孔一般是横着长的。
这种眼睛形态更倾向于「跑路专用」,能拥有更大的视野,便于在猎手接近前就发现对方,并及时跑路。
即便是低头吃草的时候。
根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达勒姆大学联合团队的一项研究,在低头吃草的时候,山羊的眼睛会旋转,调整至瞳孔与地面平行,以获得更广的视野。
而一般具有掠食习性的动物的眼睛特征,像家猫、蛇等,是长在前面的,瞳孔平时是垂直的,张开时则是圆形。
这种眼睛形态更便于「锁定猎物」,在纵向和感知深度方面具有优势。
然鹅,「双眼长在前额、瞳孔呈椭圆形的动物,一般是具有掠食性的」这个观点,本身是站不住脚的。
关于这一点,前面很多知友都提到不少反例,像是考拉等。
我们在「世界上真的存在人鱼吗?」里提到过「趋同进化」,即生活在同类环境里的不同物种,可能会为适应环境而进化出相似的表型。
像是海豚作为哺乳动物,身体的流线型跟鱼很相近。
而有这样一些动物,比如前面提到的考拉——
树懒——
(尽力了还是看不到眼睛)
猴子——
“我猴猴看啊~”
这些动物的眼睛都是长在前额的,且瞳孔可呈现出圆形,具有部分「猎食者」的特征;其中考拉的瞳孔更是竖直,和家猫的瞳孔近似。
但猴子是杂食性动物,而树懒、考拉是植食性动物,这与猎食者「肉食为主」的特征有出入。
而除了眼睛以外,它们有一个共通点:都是树栖的。
前面知友也有提到,双眼长在前额可以获得「双目视觉」。如果两眼分别观察立体物体,左右眼的视网膜象不会完全对称,但组合起来的双眼视差,可以产生「立体知觉」。
双目视觉再结合圆形/竖直的瞳孔,一方面对掠食性动物的捕猎行为有帮助,在另一方面也为树栖动物提供了树上生活必不可少的立体支持。
而考拉、猴子等树栖动物眼睛特征类似,这也符合为了适应树上生活而「趋同进化」的特征。
因此,「眼睛长前额」、「竖直/圆形瞳孔」的眼睛特征,并非掠食性动物专有。但同时,树栖动物的眼睛也不一定都是长在前额、竖直/圆形瞳孔的。
也许远古时期还曾经有过一些眼睛长两边、没有立体视觉的树栖性动物,但因为经常从树上掉下来而被淘汰了(??
所以动物的一些表型,需要结合所处环境综合考虑,而非从某个单独的特征判断。
诚然,从体格、力量等「肉搏硬实力」的平均值来看,人类跟狮子之类的凶猛肉食动物相比,还是有相当差距。
但这并不能说明人类就不如这类动物。
人类的这样一双长在前额、圆形瞳孔的「树栖者」之眼,在古人类从树上下来生活以后,也充当了「猎食者」之眼的作用。
有立体和深度的双目视觉、结合高度发达的脑部、工具的制造、群居生活和语言的发展等因素,人类得以弥补在肉体绝对力量上的不足,获得了与凶猛肉食动物对抗的能力。
还有牛津大学的科学家认为,相比智人,尼安德特人生活在更高纬度,体型更大,大脑会更加专注在控制身体,而非种群间的交流等。这可能也对他们后来的消失起到影响。
所以智人得以活到现在,并成为现今自然界的一大霸主,实际上更可能是一系列巧合促成的。
简单来说,就是运气好(大雾)。
今日提问
男生偷瞄女生时会被女朋友发现吗?
推荐阅读
结扎后还能愉快为爱鼓掌吗?
分手后,为什么还对前任念念不忘?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