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茨堡,Do-Re-Mi
一夜无话。次日清晨,告别湖畔之家,拖着行李,沿着昨天走过的湖边小道,继续走回哈尔施塔特火车站。清晨的山野,空气更加清新,好似每一口都带着露水的味道,初升的朝阳还有些懒洋洋地躲在大山后面,不肯出来,只是把几缕光芒送到蜿蜒的铁轨上,迎来前往萨尔茨堡的火车。
上特劳恩
网上的攻略都说从哈尔施塔特到萨尔斯堡要到一个叫作巴德伊舍的地方转路公交车,但从我的行程来看,似乎只需要在阿南特站内转一趟火车,便可以妥妥到达萨尔茨堡,跟网上的攻略比起来,似乎用时更短一些。欧洲的火车票大多数都是三天有效,所以即使提前买票,只要行程规划出入不是太大,基本都是靠着火车和大巴完美解决一切交通问题。
到了萨尔茨堡,预定的ImlauerHotelPitter距离中央火车站差不多十分钟脚程,在暖洋洋的阳光里,拖着行李,晃晃悠悠就走到了。这可能是一间在当地还不错的酒店,一水儿蓝白相间的大理石地面,清新自然的装修风格,reception的姑娘们都穿着欧式田园风格的服装,领口开得极底,这让独自旅行无人陪伴的我情何以堪。存上行李,reception姑娘给我一个苹果,让我下午三点以后再来,我说还是两个吧,凑成一对应该更好吃些。
这一日在萨尔茨堡,交通基本就是靠一双大长腿,从Imlauer酒店走到米拉贝尔宫,差不多也就十分钟光景。据说米拉贝尔宫和后面的米拉贝尔花园都是十七世纪大主教沃尔夫·迪特里希为他的情妇莎乐美专门建造的,这种堂而皇之的手段真让我等现代男人为之羞愧和汗颜,钦佩之情如同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与米拉贝尔宫相隔一条马路,便是一座高大巍峨的巴洛克风格大教堂,难道这就是迪特里希先生平时工作的地方。工作和生活只隔了一条街,穿上红袍是耶稣的人,脱了袍子是莎乐美的人,走路上班,走路下班。想到这里,我突然又不淡定了,嗯,一定是嫉妒在作祟。
萨尔茨堡
米拉贝尔宫内有一座著名的天使阶梯,据说如今是著名的婚纱拍摄地点,大理石铺就的阶梯环绕而上,厅内到处可见小天使雕塑,形态各异,憨态可掬,果然是秒杀一切少女心的地方。红衣大主教出手,果然不同凡响,我等俗人拍七匹马也追不上。不过说句实话,这些天使历经岁月之后,不仅色彩变得灰暗,有的眼神空洞,乍一看起来,倒是适合拍个*片啥的。
米拉贝尔宫及花园
步出米拉贝尔宫,经过一座精致的飞马雕塑,便是著名的米拉贝尔花园,据说这里是电影《音乐之声》中玛利亚带着孩子们唱“do-re-mi”的地方,可是我印象中玛利亚和孩子们唱这首歌的时候是在雪山下的草地上,也不知哪里有出入,反正我一贯不求甚解,也懒得去求证,既来之则缅怀之,即可。
米拉贝尔宫及花园
米拉贝尔花园不过就是一座小小的街心花园,离开花园,沿着大路,很快就可以来到萨尔茨河畔。
米拉贝尔宫及花园
阳光照耀下的萨尔茨河呈现出翡翠一般的透彻绿色,两岸遍布漂亮的古典建筑,教堂的尖顶随处可见,河对岸就是著名的萨尔茨堡要塞。河边的小路上和横跨河流的铁桥上随处可见骑车和跑步的萨尔茨人,河岸的草堤上和梧桐树的阴影里,还有许多年轻人悠闲地或坐或卧,享受阿尔卑斯山下温柔的阳光,街头艺人自顾自地拉着手风琴,吹着萨克斯,似乎并不关心面前的钱盒里到底留下了多少钱。
几乎是在走到萨尔茨河畔的那一瞬间开始,我就喜欢上了这座艺术气息浓郁的中欧小城,可惜行程匆匆,只给这里留了一天时间,怕是要留下未能尽兴的遗憾了。
萨尔茨堡
萨尔茨堡
在河边消磨了一段时间,决定还是先绕回来瞻仰莫扎特故居,估计等下从萨尔茨城堡下来肯定已经天色擦黑了。
莫扎特故居就位于河边不远处,是一座橘红色的两层小楼,原本是一间专为贵族成员开设课程的舞蹈教室,莫扎特年才搬来居住,直至年他辞掉皇家宫廷乐师的职务迁居维也纳,期间莫扎特一直住在这里。
二战时候,这座小楼被炸弹摧毁了三分之二,年就决定重修,可直到年才动工,修复后便一直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至今。话说从计划到动工,花掉了几乎半个世纪的时间,这让我情不自禁想起了《疯狂动物城》里那只树懒。
莫扎特故居的参观从二楼开始,这里陈设了许多莫扎特使用过的钢琴、木琴、小提琴等乐器,他的亲笔手稿、乐谱和书信,还有一束他的金*色头发。在靠近出口的地方,一面墙壁上画着莫扎特的剪影,还有身高标线,果然如传说中那样,这位音乐奇才的身高连cm都没有,不够这种把主人家的缺陷用戏谑方式说出来的方法,倒是令人耳目一新,就是不知道天堂里的莫扎特先生是不是同意。
莫扎特故居
出了莫扎特故居,穿桥过河,经过一个满是涂鸦的地道,便是人潮汹涌的步行街,再随着人群往前走一点,高大宏伟的萨尔斯堡大教堂和游人如织的莫扎特广场就在眼前。
莫扎特广场的核心是一座莫扎特先生的青铜立像雕塑,当然这座雕像基本也就是莫扎特广场的全部内容,游人往复,来去匆匆,瞻仰过音乐大师后,便可以心满意足地离开了,只有莫扎特先生,还要年复一年地站在这里。
莫扎特广场
莫扎特广场
萨尔茨堡大教堂是整个萨尔茨堡地区最大的教堂,是一座巴洛克风格的巨大建筑,始建于公元年,当年是作为天主教会萨尔斯堡教区的主教座堂来使用的。看到这里,我突然发现自己错怪了沃尔夫迪特里希先生,原来人家不是在米拉贝尔宫门口上班,人家上班的地方离着还是有些距离的,嗯,至少要过条河。
这座大教堂虽然已经不复当年的荣光,可是贵为大主教座堂的气势却保留到了今日,无论是教堂广场上那根巨大的圣母柱,还是大门处圣保罗、圣彼得、圣徒鲁佩特和维吉尔的巨大雕塑,亦或教堂内巨大的穹顶和恢宏的壁画,无一不在证明这座教堂曾经牛逼的历史。
萨尔茨堡大教堂
萨尔茨堡大教堂
教堂外有个热闹的集市,据说已经存在数百年的时间,不过如今本地居民肯定不会来这里shopping,此处早就改造成了专为游客服务的旅游景点了。此处一根甜筒冰淇淋卖到7个欧元,虽说味道可以秒杀达斯这些泛滥的雪糕名牌,但价格还是略贵了一些。当然,要是比起5个欧元一瓶的矿泉水,这雪糕的价格就又算不得什么了。
萨尔茨堡大教堂
萨尔茨堡大教堂
萨尔茨堡大教堂
沿着教堂后面的石板路,一路曲折向上,可以直接走到萨尔茨城堡。这座要塞始建于公元年,后由历任主教扩建至今日的规模。在宗教权利和世俗王权纷争不断的年代,这座要塞一直被掌握在宗教力量的手中,而且萨尔茨城堡在历史上从未被敌对势力攻克过,因此又被誉为“从未沦陷的要塞”。上文中我们曾经提到的沃尔夫·迪特利希大主教曾被他的侄子长期囚禁在城堡内,彻底丧失了上上班约约会的权利。
小时候看过一部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当时觉得教会的红色和*权的黑色统统都是一伙的,主人公于连想要飞*腾达,就只能周旋在这二者之中,后来才知道,原来在那个年代里,王权和神权本身也斗的死去活来。
萨尔茨堡大教堂
萨尔茨堡要塞
搭乘轨道小火车可以从城堡脚底下直通最高处的观景平台,但考虑买票去坐小火车的都是上了年纪的外国阿公和娭毑,我为了不“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还是决定拖着这几天已经走了十几万步的双腿,艰难朝山顶迈进。
与其它已经被改造得不伦不类的所谓城堡景点相比,一进入萨尔茨城堡这座要塞,还能明显感受到它强大的战争功能,历久弥新。
萨尔茨堡要塞
萨尔茨堡要塞
萨尔茨堡要塞
除了在要塞内部兜兜转转,亲眼看看那些沧桑斑驳的墙壁、高塔和垛口,不经意推开一扇隐蔽的小门,里面却又别有洞天,或者是一间小小的教堂,或者是一间藏兵阁,而对于我们游客来说,更重要的反而是位于要塞两侧的平台,视野极其开阔,其中一侧平台可以俯瞰萨尔茨堡城区,萨尔茨河穿城而过,高耸的教堂尖顶与其他古老的建筑一起组成一幅优美的画面,另一侧的平台看的则是阿尔卑斯山下辽阔的平原,连绵的山脉连贯起伏,精致的房屋散布在温柔的绿茵中,远处的山巅还能看到常年未化的积雪,这应该就是我印象中完美的欧洲景致了。
在萨尔茨堡这一侧的平台上,阳光正好,清风拂面,白云飘飘,长河蜿蜒,无声地望着眼前这座时刻散发浪漫气质的城市,只觉得岁月静好,愿此时此刻长留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