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懒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开书单文化译品园叙事与学术的完美结合
TUhjnbcbe - 2022/5/21 20:57:00
辽宁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lx/171107/5824577.html

无知的人就跟猪一样的盲目,他们嘲笑知识,讥笑学问,鄙夷地把学术的成就一脚踢开,却不知道自己正享受着学术上的一切成果。

——[俄]克雷洛夫

有人说它深奥,有人在其中发现盎然的趣味。这其中不乏经典,也有许多我们从未听过的遥远的故事。在这些流畅的叙事里,记录的到底是生活,还是学术?亦或是二者的完美交织?

今天的书单,来自明德书系·文化译品园。

海上囚徒:奴隶贸易四百年

[美]丽莎·A·琳赛

在近四百年的时间里,大批欧洲人和非洲人卷入了这场把黑人当作商品贩卖的贸易,彻底改变了非洲、美洲和欧洲的世界格局。

欧洲人为何购买非洲黑人为奴?非洲人为何出售非洲人?奴隶如何抗争?跨洋奴隶贸易如何结束?黑奴贸易对整个现代世界有哪些深远影响?

本书为国内首部译介的全面披露黑奴贸易的历史著作,囊括了*治史、经济史、交通史等丰富内容,并附有相关图片、地图以及摘录的原始资料。作者丽莎·A·琳赛乃是美国资深的非洲史研究专家,既有学术的严谨,又能顺手拈来,深入浅出地演绎历史,因而使得本书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嫉妒的制陶女

[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列维在书中讲述了印第安人各个族群关于陶器、夜鹰、树懒的各种各样的神话传说。在分析和研究这些神话中,他概括了印第安神话的三大主题,即食欲、嫉妒或夫妇不和、爆裂,提出并证明了不定型理论、鸣禽理论、貘的理论、林栖动物理论、莱因瓶理论,指明了神话的动物元素和动物的象征性,指出了神话思维的本质:符号的多样性和任意性,还指出神话世界的三层空间,即天、地、地下。

他通过所有这些分析和比较,通过他所创立的典型式的应用,找出了各种神话因素对应或对立的关系,使得似乎是斑驳的、杂乱无章的、毫无联系的神话变得有条有理、秩序井然、可以理解。

猞猁的故事

[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本书是一本界于神话故事和侦探小说之间的轻松读物,作者列维-斯特劳斯通过北美地区印第安人部落中流传的一个关于猞猁的故事,从简单到复杂,从北美到南美及欧亚非洲等地,讲述了几十个神话故事,并通过这些神话间的关联,试图解释现实世界中的一些理论问题。

遥远的目光

[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这部神话研究的目的既不在阐释个别的神话故事,也不在探索某一族群之神话体系与文化背景的关系,而是要寻找不同神话之间的逻辑规律。

作者以一则博罗罗印第安人的神话为起点,记录下这则神话的整个内容,并描述它的民族志背景,之后转向了对神话内在结构的检视,最后把采自南北美洲各地的八百多则神话纳入一个复杂的结构变换体系中:

在每一则神话之内,他断定了各个节段之间所具有的变换关系;在不同神话之间,他则找出了它们在结构上的种种对应关系。

面具之道

[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本书的论述主要围绕着三种面具展开:萨利希人的斯瓦赫威面具、努卡特人和夸扣特尔人的赫威赫威面具以及夸扣特人的皂诺克瓦面具。

斯特劳斯逐一分析了三种面具的美学特征,并细致地解释和比较了与三种面具相关的神话故事,探究了它们产生的可能性原因。

为何总是有鲶鱼的存在?神话里不断出现的铜究竟代表了什么?神话情节的衍变和部族社会的变迁是如何对应的?面具被当作印第安人对原始人类起源认识的记忆载体,它们记载、传承了印第安族人的文化,通过结构性的分析,斯特劳斯从某种程度上重述了人类起源历程。

列维-斯特劳斯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他一扫学术著作枯燥、呆板的语言方式,代之以丰富、饱满、韵味十足的新叙述语体,为人类学赋予了诗学韵味。

心的岁月:策兰、巴赫曼书信集

[德]保罗·策兰[奥]英格褒·巴赫曼

两个伟大诗人,一段心的岁月。

本书收录了两位诗人自年6月至年7月整整20年间的封(件)书信、电报、明信片及作品赠言,其中包括了策兰寄给巴赫曼的90封(件),巴赫曼寄给策兰的(封)件。另外,还收入了策兰与巴赫曼的男友弗里希的16封相互通信、巴赫曼与策兰妻子吉赛尔的25封相互通信。

巴赫曼与策兰的爱情关系是年后的文学史上最富有戏剧性的章节。通过这本通信集,可以了解到这两位重要的德语诗人之间的关系及其文学与历史的维度,这是关于奥斯维辛之后的作家写作问题秘密的典型文案。

爱的故事:契诃夫和米齐诺娃

[俄]契诃夫、米齐诺娃

这本书有关契诃夫的生命和情感,是一个用三种不同的方式来讲述的爱的故事。

第一种讲述充满了私密性,是契诃夫和米齐诺娃之间的通信,这一束私密的情书反映出契诃夫的真性情,让人们看到恋爱中的契诃夫的样子,也是他文学遗产的特殊的组成部分。

第二种讲述是剧本《契诃夫和米齐诺娃》,以戏剧的方式重现了了两人的交往,属于后来者对先贤及其精彩人生的描述。

第三种讲述是契诃夫的剧本《海鸥》,因为米齐诺娃是《海鸥》女主角妮娜的生活原型,这部戏对两人都有着特别的意义,我们能从中看见生活中的恋人如何变成了戏剧中的人物。

论著与生活:作为作者的人类学家

[美]克利福德·格尔兹

田野归来,杂乱的素材该如何变成民族志?人类学家究竟是“作者”还是“写作者”?民族志呈现的究竟是“他者”在“那里”的生活,抑或也带着“我们”在“这里”的生活的印迹?

格尔兹带领我们阅读列维-斯特劳斯、埃文斯-普里查德、马林诺斯基和本尼迪克特四位人类学家的作品,试图探讨这些问题。可以说,本书既是他对于这些作品的品读,也表达了他对于人类学研究及民族志写作的基本观点。

偶遇琐记作家索莱尔斯

[法]罗兰·巴尔特

这本书包含《偶遇琐记》和《作家索莱尔斯》两部分。

前者由罗兰?巴尔特在摩洛哥旅游时的一些生活散记、通常意义的两篇散文和在“巴黎的夜晚”名下的16篇日记组成,典型的巴尔特式片段写作,赋予了这些作品以独特的意味。

后者包括罗兰?巴尔特在不同时期发表的6篇评述索莱尔斯作品的文章,他在这些文章中对索莱尔斯的文学探索采取了肯定的态度,积极评价了这些探索在符号学方面的重要意义。

自我分析纲要

[法]皮埃尔·布尔迪厄

《自我分析纲要》不是传记,而是布尔迪厄对自我的社会分析。布尔迪厄对自己采取了批判反思的视角,仅仅选取了自身经历中从社会学观点来看直接相关的特征,也就是对社会学理解和解释必要的特征。

他描述了五十年代初他进入哲学场时的可能性空间的状况,他从哲学转向人种学和社会学的蜕变过程,他在阿尔及利亚战争期间从事的调查,他的童年经历和寄宿生活,最终提出对自身的知识筹划的社会学解释:

他低微的出身与学业的成功产生了他分裂的习性,这种习性与他积累的学术资本一起,在知识场的作用下,导致他独特的实践——通过对立面的协调,把宏大的理论抱负与低微的研究对象相结合,以求创立一种总体性的实践的社会理论。

罗兰·巴尔特最后的日子

[法]埃尔韦·阿尔加拉龙多

该书围绕着罗兰?巴尔特去世之前几年中的生活与精神状况展开,采访了他的众多朋友和学生,用文学式的笔法勾勒出巴尔塔在讲课、写作、家庭和社交方面的种种情态,写出了他晚年因丧母而极度“哀痛”、因“同性恋”问题而备受困扰的暗色生活。

作者意在把读者带入这位思想大师的内心深处,探寻他的人生和作品,在学术明星的形象之外,展示其作为一个普通人的面貌。

中国行日记

[法]罗兰·巴尔特

罗兰?巴尔特曾参与法国《太凯尔》(另译《原样》、《如是》、《如此》)杂志组织的考察团于年春天到过中国。本书即作者访华的日记,按照时间顺序,记载了他在中国三周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是一种记实性文字。但作者也在不同的地方、常常是在括号中加上了自己作为外国学者和观察者的一句或几句评论。

男性统治

[法]皮埃尔·布尔迪厄

《男性统治》是皮埃尔·布尔迪厄的一本近作。他从对卡比尔社会的一种人类学研究出发,揭示了今天存在于男性和女性无意识中的男性中心世界观的永久性。卡比尔社会作为男性中心观念的一个范例,似乎遥不可及,但却近在咫尺。

布尔迪厄将对这个特定历史社会的人种志分析,看成对现代人意识的一种客观考古学,也就是一种真正的社会分析工具。他将在卡比尔考察到的仪式与现代地中海社会的人种学研究进行对比,得出结论说男性中心宇宙论从卡比尔社会一直延续到现代地中海社会,只不过部分地、突然地出现在人们的认识结构和社会结构之中。

哀痛日记

[法]罗兰·巴尔特

这本书收录了巴尔特在母亲于年10月25日去世之后从翌日开始到年9月写的对于母亲的怀念日记,历时不到两年,而尤其以头一年中写的日记为多。日记中时时处处突出了对母亲的爱和“怀念”,哀惋感人。

知识与权力:科学的世界之旅

[美]威廉·E·伯恩斯

“知识与权力”,源自著名科学家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科学作为第一生产力,如今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分享的知识宝库。但是,最初它是如何传播到世界各国去,同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从世界史的角度考察科学传播的历程,是非常有趣的,本书正是这样一本立意新颖的著作。它以时间为主线,介绍了自然科学从中世纪到现代社会的传播历程,特别着重介绍了科学是如何传播到法国、中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的,以及传入后的巨大影响。明末以降,科学传入中国。至今,国人主要了解的仍是“传入后”的故事,“传入前”的故事则知之甚少。

长按识别下方

1
查看完整版本: 开书单文化译品园叙事与学术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