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灵剧场
愿我们笔下有风
脚旁有藤
守护生灵的永恒
图源:物种库
在校园中,
时常能见到它的身影,
性情活泼,歌声清脆悦耳,
循着声音就能找到它。
它就是白头鹎(bēi)。
白头鹎长得像这样
翅膀、背部大多为*绿色,两眼上方至后枕白色,形成一白色枕环,额至头顶的羽毛黑色,胸腹部、臀部灰白色。这就是白头鹎的大致颜色,但在不同地区又有些许差异。
图源:中国观鸟记录中心
来听听白头鹎的歌声
白头鹎的声音婉转悠扬,清脆悦耳,每天清晨伴着白头鹎的歌声醒来,一天都会充满好心情。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有趣的是,不同地区的鸟类叫声也不同,它们也具有不同的“方言”。比如,研究鸟语方言的鸟类学专家姜仕仁教授就发现,同样是白头鹎,在杭州城区里,就有8种方言。“华家池一带的,在高校里听过课,世面见得多,讲起鸟语来节奏感最强,像是在说嘻哈……”
图源:物种库
不挑食的白头鹎
白头鹎几乎不挑食,它的食物在城市里随处可见,信手拈来。除了繁殖季节吃肉多一点以外,其它时候都是以水果、草籽为主,偶尔也吃嫩芽和花瓣。它们会攀在树梢,吃着果子,哼着歌。校园里哪儿有果树,哪儿有面包屑,它们可是一清二楚。停歇在路灯灯罩的夜行性小昆虫,也常常成为它们的美味早餐。
图源:物种库
文学艺术中的白头鹎
白头鹎又名白头翁、白头壳仔(台语),由于白头鹎的外形特点,它也被人们寄托了鹤发童颜、健康长寿、白头携老等的美好寓意,自古以来就备受文人墨客的喜爱。
如唐代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他借此表达了青春易逝、韶华不在的感慨。
又如宋代魏野的《白头公》:
有何辛苦有何愁,个个林间尽白头。
细叶累巢花影暖,微虫共食竹阴秋。
清音岂许*莺伏,素羽曾教白鹭羞。
唯尔鬓毛应似我,相逢不用话因由。
白头鹎的生活习性、叫声等都被诗人寥寥数语描绘出来。
此外,在传统花鸟画中有一个常见的题材,叫“桃实白头”。蟠桃与白头鹎的组合,更是寄托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向往。如清代画家任伯年的《桃实白头图》。
图源:中国美术馆藏
在民间美术中,白头鹎的各种组合也有其不一样的寓意。比如白头鹎和月季花组合,寓意“长春白头”;白头鹎和牡丹花组合,则寓意“白头富贵”。
白头鹎和牡丹花
图源:天堂图片网
一只不起眼的小鸟,
却在古人的作品中被赋予非同寻常的寓意。
而在今天,
更是用婉转清亮的歌声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若你在校园中看到这位歌唱家,
不妨驻足欣赏一下吧!
图源:天堂图片网
你是否也想成为专栏作者,记录下你与生灵的点点滴滴,分享大自然的妙趣横生。欢迎各位伙伴向我们投稿,投稿邮箱:cyb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