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懒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三宝妈观察日记孩子的创造力到底哪儿来的
TUhjnbcbe - 2022/1/3 18:22:00

作家,新闻主播,创始人,出品人,建筑师,插画师,

独立舞者,全职妈妈,绘本馆馆长,乐园园长……

2天、24位演讲者、24段故事妈妈的力量,

习以为常、超乎想象温柔而强大、琐碎而诗意……

演讲嘉宾:徐曼

自由插画师

探索儿童美育的三胞胎妈妈

我自己的职业身份其实是一个自由插画师。其实我做插画师的时间并不长,而且促使我成为插画师,是我孩子赋予我的创造力。我给我家小朋友的家训就是,“人生无趣,枉来一生”。现在每天我们都在讲创造力,职场里、管理学、育儿都在讲,要为未来蓄能、要培养创造力。今天我的分享,就是根据我观察,孩子的创造力到底是怎么来的?

1

创造力的秘密之一:“无聊”是第一原动力

今年的疫情特别长,因为我在家里工作,所以有好几个月,全天24小时都和孩子粘在一起。今年孩子们要上小学了,我本来信心满满,想要在家homeschooling,要开始我的鸡娃路线。而且我还不满足于让她们刷题,我想要有创造性地让孩子们学习和成长,我自觉是个有趣的人,应该没问题。我试了很多种方法,用绘画来教数数,用色块来学加减法……一开始孩子们觉得新鲜,都很投入,但是几次之后,热情一过,她们就罢工了。每天我都绞尽脑汁地想游戏,但是在孩子们屡次热情消退闹罢工之后,我放弃了,准备放羊了。我记得有句不知道是谁说的名言:“每个对孩子放手的母亲,都是因为最后自己实在熬不住了,才放手的”。有一天,我忙完自己的工作,发现三个孩子在客厅玩得很开心。我就过去问她们在干嘛。她们说树懒很懒不想动,但是树懒想听声音。在之前的数学绘画游戏里,她们学会了录音频,她们看到过声音的波形图,就照样子画出来了,她们说树懒趴在树上听到了各种声音,就把它画下来了。我就顺着她们的思路问她们,除了在树上听到的声音,不如家里面找找,还有什么声音?于是,她们就有了一场声音游戏。所以后来他们就开始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声音寻找旅程。她们想了很多方法,比如把积木拼成了一个长号,我都不知道她们在哪里看到长号长什么样子。后来,她们关于声音的探索到了什么地步呢?小孩子经常睡前洗漱的时候会磨蹭。有一天她们又磨蹭了,就开始在洗手间里敲敲打打,马桶、小挂刷、小牙刷、玻璃杯……虽然他们不懂乐理,也还不会旋律,但是他们发现各种材质敲出来的声音不一样,打的节奏也不一样。再后来,家具都成了乐器,比如她们用家里的墩子打鼓。最后她们发现,除了能做声音游戏,小家具也可以很好玩。有一天她们跑过来就问我,妈妈,家里的沙发能挪吗?于是,就有了我之前在文章里分享了几种沙发的玩法,都是大型搭建游戏,比玩积木过瘾多了。所以,创造力是咋来的呢?是玩出来的。为啥能玩呢?因为放养。其实创造力就是一个从0到1、从无到有的过程。那么0这个起点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其实就是因为无聊。很多家长会跟我说,不行呀,孩子一给放羊就控制不住了,拿着iPad就停不来了。我说那应该是以前管得很严,iPad根本不让动。偶尔放羊一天,他们当然就扑在iPad上了。你放个三天试试?孩子绝对要无聊到自己开始找事情做的。所以,孩子创造力的发挥有一个前提,那是要给孩子感到无聊的机会。给大家推荐一本绘本,名叫《好无聊》。故事里那个小朋友做的事情,看似很无聊,其实都是创造力的表达。我对孩子的观察正好印证了一个观点,u型理论的创始人奥托夏莫说过,“创造力的本源就是无聊,起于无聊”。

2

创造力的秘密之二:游乐场模式的“允许”

光有无聊也不行,从无聊到创造力的另一个前提是家长的允许。如果家长不允许他们探索,这条路被切断了,孩子可能就真的去发呆去了。家长的允许度,就是明确自己作为家长的容忍边界。比如说,我的边界就是,无论你们白天怎么上房揭瓦,晚上睡觉之前要把家给我恢复原状;此外,家里的白墙不能画,只有黑墙可以。只要不越过这个边界,她们干什么都可以。当然之前还看过一本书,对我启发很大,叫《终身幼儿园》,是scratch编程的创始人写的,他里面提到了两种游戏模式,一种叫做游乐场模式,一种叫做婴儿围栏模式。婴儿围栏式的游戏,边界感非常明确,孩子只能在这个区域里,不能跨界;而游乐场模式虽然也有它的边界,但是这个边界相对来说是扩大了的。其次,家长需要把玩具扔到婴儿围栏里给孩子。但是在游乐场里,小朋友可以自己去探索,去组合创造,这是这两种游戏模式的区别。于是,我就在家里营造一个游乐场模式,只要不是什么毁坏家具的破坏性行为,什么都可以动,什么都可以玩,什么都可以去探索。

3

创造力的秘密之三:“养分”的汲取

从零到一的跨越不是一蹴而就的,和所有艺术家一样,小朋友是需要汲取素材和养分的。比如我家的小朋友看了《纸筒屋》这部剧,非常地喜欢。回家后,这部剧的“后续反应”就来了。她们也开始在家里搭纸筒,我到现在都没明白她们怎么把纸筒桥搭得这么长的。我自己物理不太好,孩子们也没接受过什么物理的熏陶,但就这么自己玩着、实验着,就探索出来了。这个过程中我的作用是啥?我就是个观察员,不干涉,在旁边拼命点赞。儿童心理学里面有一个正向投射的概念:你希望小朋友变成什么样的人,你就时常用这个词去夸赞。比如创造力,我把它转化成一个具体的词汇,可以说,“你真有创意”,“你这个东西好有趣“,“这个是怎么想到的,能不能分享给我?”孩子们接受了这种正向投射之后,她们每做一个新东西都会过来喊,妈妈,你看我做这个东西有趣吧?有创意吧?有一次,我带她们来上海,在新天地广场门口有几块石头做的雕塑,有点像云彩,我们本来是在那里等着过马路,就因为有那几块石头,等了10个红绿灯都没过成马路。她们开始各种花式玩雕塑,躺着、趴着、爬着、站着、跳下来……回家之后就整了这东西出来,用的是她们做手工用剩的纸,她们说这是个游乐场,一个高难度游乐场,上面的小黑片就是在里面玩的人。小不点还有一部剧叫《声临其境》,我家孩子也很喜欢。这个剧就是用通感的方式来听音乐,孩子可能是保有着天生的想象力,她们真的是“身临其境”地听,一直小声和我说,妈妈我们出海了,起浪啦,船要翻啦……这是小孩子天然的想象力。如果再多一步,动手做出来,这就是创造力。不管是做手工还是画画,我们可以用各种方式激励孩子用更多的方式将想象力变成创造力。所以艺术有啥用?创造力又有啥用呢?在孩子的这个阶段,也许我们看不出那些功力的作用,但是至少它让孩子现在的生活变得有趣了,能够学会自己打发无聊的时间了。至于未来有什么用呢?我们老说未来的不确定性,而创造力不正是用来解决无法预测的问题的吗?

4

创造力的秘密之四:“留白”让光照进来

之前我会组织一些工作坊,带小朋友去看艺术展。这让我有机会接触到除了自己的三个孩子之外的,更多的观察样本。我发现,“留白”也是让创造力发生的很重要的条件。给大家分享一幅画,这是艺术家李洪波创作的一组作品。看当代艺术展的时候,家长们看不懂会怎么办?大家自然就会去看作品的介绍。但是孩子不认字呀。这就很有意思了,这样他们就会自己去瞎猜、琢磨、想象。除非家长告诉小朋友,他们从来不会去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宝妈观察日记孩子的创造力到底哪儿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