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懒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暑假别喊妈这个暑假,不要喊妈平等条约 [复制链接]

1#

来源

和睦文化图文

怡悦老师小张

暑假即将过半,爸爸妈妈们,你们还好吗?

前不久,一位妈妈“疯”了。

自从她7岁的儿子放暑假以来,她的耳根从没清净过。

儿子有严重的“依赖妈妈综合症”,干什么事,都得先喊妈。

无论是在办公,还是在休息,儿子就像唐僧一样,遇事都得念叨几句:

“妈妈,数学怎么这么难啊?你过来教教我。”

“妈妈,我渴了。”

“妈妈,我要写日记了,你说今天发生了什么呢?”

想起傅首尔在《奇葩说》中的感叹:“小孩子虽然不能让你干成什么,却可以让你什么都干不成。”

为了母子间能和谐相处,避免战火,张鹿想到用签订协议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最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10条不要喊妈平等条约》。

学习方面,遇到不会的,不要喊“妈”;

生活方面,也都不要喊“妈”,自己想办法解决;

实在解决不了,等爸回来喊“爸”…

这份老母亲的“自救条约”,凝结着妈妈对儿子自强独立的期望。

她觉得,如果现在不教会儿子如何独立学习和生活,以后可能就来不及了。

“不会写的字请查字典,不要喊妈!”

“早起自觉洗漱后,打开衣柜找衣服穿,不要喊妈!”

“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等爸爸回家后,喊爸!”

瞬间引起一片共鸣。

一位妈妈说:“我女儿上个厕所都要喊妈妈同意,你要是不回答她,她就一直喊。”

另一位妈妈睡着后,儿子偏要跑到她房间,把她叫醒后说:“妈妈我现在要去睡觉了。”

于是,妈妈们只能一边无奈叹气,一边回应孩子的每一句“妈妈”。

然而,回应得越多,孩子对妈妈越依赖,便逐渐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妈妈做不了自己的事情,孩子不愿意自己做事情。

本期亮点

1、你催得越多,孩子越磨蹭

2、你管得越宽,孩子越依赖

3、每个自律自觉的孩子背后都有个能忍的妈

你催得越多,孩子越磨蹭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提到:

对于任何人,只要有所依靠,潜意识里都是杜绝自我独立的。

当妈妈对孩子的所有要求都有求必应,无疑是将孩子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断绝了孩子成长的机会。

当孩子发现“喊妈”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他会本能地变得懒惰、软弱、被动。

所以,《不喊妈平等条约》签订完成后,这位妈妈发现,儿子变得越来越独立了。

学着自己起床穿衣服,下楼带好驱蚊液,遇到难题开始自己钻研……

儿童积极心理指导师潘骥认为,《不要喊妈平等条约》培养了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等。

想培养一个独立的孩子,妈妈“心狠”一点就够了。

与儿子签订合约的妈妈说,有了“条约”后,儿子下楼去玩时没再喊妈,而是自己提前拿着水杯和防蚊液下楼了。

玩耍的时候,也没频繁打电话喊她下楼,只问过一次允不允许他去游泳。

做作业遇到问题时,也没有第一时间喊妈妈了。

儿子能自己起来穿衣服,挤牙膏刷牙,自己盛饭吃了……

对于“条约”的效力,张鹿非常满意,实施后儿子的自理能力确实提高不少,很多事可以自己做。

想起艺术家弗兰克·克拉克曾说:

“家长可以传授给孩子的最重要的一课是,如何离开父母独立生存。”

很多时候,不一定是孩子真的做不好,不想独立,而是妈妈们太爱孩子,舍不得放手,孩子才失去了自己动手、自我成长的机会。

在养育孩子的路上,妈妈们学会放手,才是最大的远见。

知乎上,曾看到这样一个问题:“你最不满意自己孩子什么?”

结果,很多父母给的第一个答案是:磨蹭。

就像家长调侃的那样“孩子磨蹭不是病,磨蹭起来要人命。”

“7点钟喊起床,催了半天,磨到8点才穿好上衣。”

“不过抄写10个词,催了半小时,才写了几个字。”

“一到家,就开始催他写作业,拿本子,找铅笔,翻书,打开试卷,一系列动作比树懒还慢,没哪天能11点前睡。”

很多家长们百思不得其解,明明一直在催孩子快,为什么孩子反而越催越慢?

心理学中有个定律叫“超限效应”,是指当一种刺激持续的时间过长,或者次数过多时,反而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短时间、高频率的“催促”刺激,孩子因为听得太多,耳朵反而形成“抗体”,你越催,他越不动。

而且在孩子心里,催促还有另一层含义:反正妈妈会盯着我,我慢点没事。

于是,孩子会因依赖妈妈的催促,主观能动性大大削弱,越催越懒。

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曾分享过一个案例,有个妈妈自己做事雷厉风行,可儿子却做什么都很慢。

无论她怎么严厉地催促,孩子就是快不起来,为此她非常苦恼。

武志红老师认真观察她远处玩耍的孩子,发现孩子的动作、说话并没有妈妈说的那样慢。

最后,他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孩子才会慢吞吞。

因为妈妈总是不停地催促,有时打乱了孩子正常的节奏。

而伴随着催促的训斥,更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在压力下,孩子会因紧张、怕做不好而越来越慢。

结果,妈妈越催越急,干脆伸手去帮孩子解决。

这就无意识地剥夺了孩子自己尝试、做决定的机会,也剥夺了孩子体验成功和失败的机会。

曾听过一句话:

“你的孩子没有机会去学习怎么为自己负责,也没有机会练习一些诸如时间管理、自我约束这样的重要生活技能,他如何能做事快?”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多一些耐心,少一些催促,放手让孩子找到自己的步伐,才能充分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让他自觉主动地做事。

你管得越宽,孩子越依赖

曾听过一个词,“割草机式妈妈”,指的就是那些帮孩子扫除一切障碍,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恨不得孩子成长的路上一点杂草没有的妈妈。

孩子想自己剥鸡蛋,妈妈立马拿过来剥好送到嘴边;

孩子不会用筷子,直接拿勺子给孩子喂;

孩子写作业刚皱眉,妈妈立马把答案告诉孩子…

何炅曾感叹说:

“父母越晚放手,孩子就会越晚学会飞翔。孩子被压得太久,很可能就被废了。”

曾看过一期综艺节目《老师请回答》,李永乐老师的一席话,让他的学霸人设在节目中“翻车”。

李老师智商超群,不但是北大本科双学士,还是清华研究生,但他却自嘲自己是“高商低能”。

从小开始,父母就告诉他“学习第一,其它事都不用管”。

吃饭穿衣,生活各方面都被妈妈安排的好好的,他不用自己去动手、去思考。

长期依赖父母的他,从小劳动能力、自理能力就比较差。

后来他长大了,依然不会做家务,甚至连遥控器没电这种小问题都解决不了,去饭店点菜都觉得困难。

教育专家陈鹤琴说:“凡是孩子能做的事情,都应该让孩子自己做,不要替代他。”

妈妈无微不至的“关爱”,让孩子一直在庇佑下成长,无形中剪断了孩子飞翔的翅膀。

没有摔过跤的孩子,是没办法自己学会走路的。

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最重要的是教孩子技能,给他指路,而不是替他走。

每个自律自觉的孩子背后都有个能忍的妈

真正独立的孩子,究竟有多优秀?

前不久,一位10岁男孩的“自助式”上学火了。

早上6:20闹钟响后,他便自己起来洗漱穿衣服。

整理完书包,还不忘带走家里的垃圾。

上学路上自行解决早饭的钱,也是平时在家做家务“赚”来的。

评论区一片赞扬,但依旧有很多妈妈表示担忧:“我肯定不放心我家孩子这样。”

因为担心孩子还小,分不清是非,没有自控能力。所以,对于孩子,她们总是能帮则帮,为孩子解决一切后顾之忧,让孩子安心学习。

殊不知。因为有求必应的父母,早已在无形之中剥夺了孩子成长进步的机会。这样养大的孩子,永远都“还小”,一点独立生活能力都没有。

所以,想养出有担当的孩子,父母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舍得让孩子吃苦,培养孩子独立能力

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和父母分离的过程。

智慧的父母都舍得放手让孩子吃苦,渐渐地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李玫瑾教授曾说过:

12岁之后,父母的沟通方式一定要改变。最关键的是,父母要学会示弱。

孩子过于崇拜妈妈,会形成依赖。孩子和妈妈一同成长,才是最好的亲子关系。

所以,必要的时候,妈妈应该和孩子多说说这两句话:“我不会”、“教教我”。

前者能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后者能让孩子拥有探索的欲望。

想孩子能成就他自己的人生,就给他更多的空间。

让他去探索,去试错,去调整,去完成他来这人世间成长的使命。

当你真正松开手,你会发现,孩子远比我们想象的要能干、要强大、要独立。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