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懒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暴利的逻辑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全套多少钱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00828/8160474.html

本文将分为四个部分,分别讲述原始状态的个体暴力、前现代的群体暴力、现代的核武暴力、星际时代的黑暗森林及其破解。

文明只是表象,暴力才是一切社会现象的基石。

暴力是所有博弈的核心筹码,而秩序只是暴力均衡下的暂稳态,掌握暴力,理解暴力,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一、个体暴力及其博弈

暴力第一定律:弱肉强食

弱肉强食是大家最熟悉的暴力场景,对其本身没有什么好解释的了,重点在于强弱双方的博弈策略。强者的策略比较简单,放在最后来讲,而弱者的策略却非常丰富,进而构成了整个丰富的生态系统,值得仔细考察:

1.逃跑

依靠速度摆脱捕食者,是猎物最普遍的做法。对于大致同等体型的动物而言,猎物几乎一定比猎手跑得快,这是因为猎物只需要专注于进化速度,将所有的资源都提供给奔跑机能,但猎手却必须兼顾多方面的性状,更详细的解释将放在强者策略当中。

猎手的速度基本堪堪能够追上最孱弱的猎物,由此产生了一个诡异的局面:从个体层面来讲,猎物更容易亡于速度不足,猎手则几乎不可能亡于速度不足,猎手更容易亡于同类相残,比如大部分狮子在未成年时被雄狮咬死,一半的鹰被同胞推下悬崖;但就种族层面而言,却恰恰相反,没有任何猎物会因为速度不足而灭绝,但猎手却经常因速度不足而灭绝,比如我们熟悉的熊猫,被从食肉的生态位下淘汰下来吃竹子,如果不是我们的精心保护,估计早就完蛋了。

人类单体的搏斗体现出同样的逻辑,我们限定先决条件,假设双方都是经常锻炼或都是很少锻炼的同龄人,那么,如果你打不过一个人,你大概率跑得过他,如果你跑不过一个人,你大概率打得过他。我们总是需要在武力值和机动性中间寻找平衡,最优平衡点因时因地而异,从来没有绝对的优势策略,彪形大汉淘汰不了瘦猴,重装步兵和重装骑兵也淘汰不了轻步兵和轻骑兵。

2.躲避

躲避和逃跑的区别在于,逃跑纯粹靠速度摆脱,而躲避则是藏身于一些猎手不能达到的场所,比如上树、钻洞、下水。猎手成其为猎手,必须具备起码的体力优势,同时也就会具备体型较大的特征,小型的猎物比拼绝对速度是绝对比拼不过大型的猎手的,但是它们可以进入一个猎手达到不了的场合。

绝对的不能达到只是部分情况,在另一些情况下,虽然猎手可以勉强到达,但是自身性能可能会被大大拉低,这性能既可能是速度,也可能是战斗力。豹子能上树,但是仍然不可能在树上抓住一只猴子;狮子能下水、鳄鱼能上岸,但是它们任何一方如果远离主场进入客场,都有可能成为对方的猎物。

人类在打斗中偶尔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弱势的一方不愿意刚正面,选择退守或游荡于自己熟悉的险要之处,以限制对方的战斗力和机动性。遍布世界的城垣、堡垒乃至于某处陡峭的台阶,都是弱者躲避策略的产物,而强者是不需要躲避的,所以斯巴达没有城墙,所以强权总是居于平原之上。

3.隐蔽

躲避是猎手知道猎物在哪里,但却无法捕获,而隐蔽则是猎手往往不能发现猎物在哪里,然而一旦发现,猎物就很难幸免。隐蔽色、拟态结合相对复杂的环境,能使猎物的隐蔽成功率大大提高,但需要隐蔽的不仅仅是猎物,猎手有时候也需要把自己隐蔽起来以尽量靠近或发动伏击。很多动物会长出与其主要栖息地相近的颜色和花纹,但变色龙和比目鱼这类能够主动随环境变化自身颜色的动物才是隐蔽宗师,无论是作为猎手还是猎物,与环境浑然一体的色调都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优势。

大部分动物是将隐蔽作为一种辅助策略,但也有少量动物将隐蔽作为主要策略,这些动物基本彻底放弃了速度,甚至连新陈代谢都变得很低。最典型的有竹节虫和树懒,竹节虫爬行缓慢,飞行能力退化,雌性在找不到配偶时甚至可以进行单性生殖,树懒爬行也很缓慢,甚至身上长满了藻类植物,植物不仅帮它隐蔽,饿了的时候还能从身上扯一把来吃,真是奇特的共生关系。

人类也是隐蔽大师,不过更多是作为猎手隐蔽而非作为猎物,虽然我们的皮肤和体态不能随意变化,但是却可以制造各种隐蔽装备。在攻击行动中,伏击是古已有之的常见战术,在面对难以防范的空袭时,大量假目标是最经济的手段,无论攻防双方,都会采用与环境相近的迷彩服甚至化迷彩妆。对于遭遇乱*的平民,隐蔽往往是比逃跑更有效的手段,除了整体的隐蔽外,年轻女性也会采取束胸、剪发、脸上抹灰等办法来隐蔽自己的性吸引力。

4.繁殖

对于大量低等动物而言,要有效逃避捕食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它们并不需要逃脱,它们只要生得比死得更多就可以延续下去。超强的生殖能力几乎是所有低等动物的共同特征,或者说是所有低等生物的共同特征,繁殖策略可以说是一种最最古老的生存策略,个体虽然大量死亡,但是基因和种群却有效延续了下去。

很多人都在讲弱肉强食,但却对这句话有重大误解,强与弱都只是针对体力的客观描述,本身并没有任何评判的意味,强丝毫不比弱优越。以物种而非个体而论,弱者往往才是更具生存优势的一方,而强者虽然能吃弱者,但在自然环境中要脆弱得多。当环境发生剧变的时候,弱者靠着惊人的数量和基因多样性,其物种大概率能够存续,而那些已经高度优化、特异化并且数量也更少的强者,却更可能灭绝。以历史的长视野来看,灭绝或面临灭绝危险的物种往往都是强者,比如剑齿虎、猛犸象、熊猫、企鹅、鲸、狼,而千万年长存的物种却往往是弱者,比如羊、兔子、老鼠、任何一种昆虫或者小鱼,那些能大量繁殖的物种,实在是太难以灭绝。或许等到人类灭亡的的那一天,低等生物们尤其是细菌们还能顽强地活下去,究竟何谓强、何谓弱,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

人类的各个民族繁殖率也是非常不同的,生殖是一种优势,也是一种力量,生育以潜移默化但却坚定不移的方式在改变着世界的版图。欧洲比中东和非洲更先进、更文明,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欧洲却在被绿化、黑化,靠枪炮可以占领一个地区,但武力统治总是暂时的,靠子宫也可以占领一个地区,而且这种占领却可以维持非常久远的时间,除非被灭绝式的屠杀所清理。

5.对抗

弱者对抗强者的场面并不多见,但是仍然会时不时的发生,尤其是在无路可逃或者保护幼崽的时候。食草动物面对猛兽的时候一般都是选择逃跑,但是凡事皆有例外,在陷入绝地的时候,水牛甚至羚羊都有可能向狮子扬起头上的角,兔子急了也会咬人。还有很多动物在保护幼崽的时候会勇敢地挑战平素能使自己望风而逃的大块头对手,比如大多数鸟类、大多数肉食动物和少数战斗力较强的草食动物,一般来讲,生养比较困难的动物都是很护崽的。

弱者对抗强者并不是徒劳无用,虽然强者只要横下一条心,总是能干翻弱者,但是强者和弱者此时的斗志是不一样的。对弱者来说,这是生死之争、以命相搏,对强者而言,这不过是日常的营生罢了,丢了这一单还有下一单。强者是很爱惜羽毛的,如果为了一次捕猎搞得自己受了伤,这是很不划算的,并且也是很危险的,即便吃到了肉,最终也得不偿失。

吃草的弱者是不怕受伤的,反正草又不会跑路,只要活了下来,什么伤都可以慢慢养;吃肉的强者是很怕受伤的,感染之类的姑且不论,如果受伤影响了速度,那么往后就没得吃了,是没有任何养伤的机会的,尤其是对于独居型猛兽而言,连可以接济自己的伙伴都没有,小伤就等于死缓。因此,弱者如果真的拼命的话,强者有很大概率是会怂掉的,为什么很多猛兽都是背影杀手,因为那些敢于直视它的猎物都是有抗争决心的,话说肉哪里没有,何必去*受伤的风险呢。

还有一些另类的对抗方式是使自己带*、带壳、带刺、带臭气等等,看似千奇百怪,但内在逻辑都是相同的。你可以吃我,我反正既打不过你又跑不过你,但是你如果吃了我的话会付出更大的代价,中*、磕掉牙、划伤消化道、恶心头晕反胃等等,这对你而言都是得不偿失的。对很多动物来说,食物总是很宝贵的,花费资源和能量长出这些东西,就是为了降低自身作为猎物的吸引力,这种专门化的防守器官对弱者很重要,比直接比拼武力往往更有效。

人类当然也会有很多抗争,强并不总是能凌弱,就在于双方的决心和意志不同,一个不要命的狠人,往往比一个彪形大汉更令人畏惧。在暴力对抗中,强者必须是理性的,他必须计算收益、损失和风险,当损失大于收益的时候,即便对抗胜利,对强者而言也是没有意义的;但对弱者而言,一定的非理性却是必须的,他必须摆出一副悍不畏死的架势来,有那种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彪劲,才有可能吓阻强者的欺凌和掠夺。人类的暴力博弈是很丰富的,这里简述一下,第二章群体暴力再详解。

6.妥协

妥协是一种更高级的策略,说起来在人身上比较常见,在动物身上比较少见,但也并非没有。妥协的实质就是,弱者明知不敌,所以忍痛割爱给出一些甜头,强者吃到了甜头,见好就收,不再对弱者赶尽杀绝。

比如壁虎的尾巴,在面临危险的时候,会自动脱落,脱落后还会不断弹动,对捕猎者来说,尾巴就是现成的肉,快点吃到嘴里才是明智的,如果丢下这点小肉去追大肉,还得冒着一无所获的危险。捕猎者犹豫的一刹那,往往就足够壁虎逃出生天了,尾巴没有了也不怕,反正不用多久就能够重新长出来。

其实还有一些别的动物会采取类似的办法,比如上文提到过的竹节虫,其胸足的腿节与转节之间有缝,遭遇天敌时会主动断肢脱落,脱落后能再生,这是断臂求生的真实版本。

更奇葩的是海参,当有敌人侵害时,它能把自己体内的五脏六腑一古脑喷射出来,让对方美餐一顿,而自身则借助反冲力逃脱,经过50天左右的自身修复,又会重新生长出一副新的内脏。

人类当然是最善于妥协的动物,在战败逃生的时候,什么东西都可以丢掉,当盔甲和财物丢了一地的时候,追击者往往会采取落袋为安的策略。但这种妥协和动物的妥协本质上并无太大区别,是一种偶发性的行为,并且也是作为逃跑的辅助手段,真正的制度性的妥协还得体现在社会当中,这也放在下一章来讲。

我不敢说穷尽了弱者的所有策略,自然的复杂性是人类目前的智商尚且无法充分掌握的,但上述6点基本上可以作为一个弱者策略概述了。体力上的弱者是可以存活的,如果对环境适应得足够好的话,还可以比体力上的强者存活得更加滋润一些。

不同的适应策略共同构成了一个极其丰富的生态系统,丰富到什么程度,到每一个合理的生态位都被填充的程度。再有想象力的人,也很难凭空再想象出一种合理的但尚无生物存在的生态位,但是相反的,却可以屡屡被某种生物奇特的生存之道而震惊。

至于强者的策略,反倒是非常简单而一致的,就是要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体力当然必须要强,速度也不能弱,感知器官也得灵敏,还得有个好用的脑子,以应对不同的猎物和不同的情况。对于弱者而言,只要有一项长处就足以生存,对于强者而言,只要有一处短板就只能死亡,所以,孰强孰弱、孰是孰非,真的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古人所言非虚。

欲带皇冠必承其重,强者的生存是很艰难的,比弱者艰难得多,当世界没有创造一种生物来捕食你的时候,自然法则就会命令你们自相残杀,因为空间是有限的,资源也是有限的。所以,强大物种死于同种杀戮的比例非常之高,狮子和鹰是两个典型代表,我相信处于原始状态的人类也是。事实上所有的强大的掠食者,其幼崽活到成年的比例都显著低于它们的猎物,相应对人类而言,王子特别是太子这一光鲜亮丽的群体,可能也是人类中死亡率最高、平均寿命最低的一群人。

本系列文章共有9篇,分别是:

暴力的逻辑

统治的逻辑

革命的逻辑

战争的逻辑

致命的异端

文明还是野蛮

核威慑的逻辑

核战争与人性

黑暗森林,无解死局?

敬请期待。

你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