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个假,跟没放一样。”
后台一位朋友对熊说,清明假期,匆匆忙忙东跑西跑,一回到家又是各种东西乱糟糟。
上周工作也还没做完,感觉永远有一堆杂事在等着自己,生活简直是一团如麻;
她很想改变,然而面对这一切,却不知道从何下手。
“熊,我到底该怎么办呀?!”
熊觉得,现代人大多很忙,像一只只勤劳的小蜜蜂,嗡嗡嗡地,这也做,那也做;
其实有时候,我们也应该学习做一只树懒,让自己慢下来,有些事情,“不做”也罢。
要知道,当我们学会这2个字:“不做”,我们的生活,或许就能发生不可思议的改变呢!
这可不是熊说的,而是树懒说的......
哈哈哈,这只“树懒”,可不是生活在树上的那个生物;
而是一个研究人类的文化和幸福的教授:辻信一。
辻信一是日本知名文化人类学家,而他称自己为“树懒教授”;
或许正是因为,他提倡大家通过“不做”某些事,来求得生活与内心的安宁与丰盈。
这也是他的书《不做》中,所集中体现的“不做”的艺术。
在书中,树懒教授提出:现代人太忙了,“要做”的事写满小本本,压得我们无法喘息;
所以他建议,我们应该在“要做”的事的旁边,建立一个“不做”的列表,上面写满“不做”的事。
只有学会“不做”这些事,我们的生活,或许就可以发生不可思议的改变噢!
今天,熊爷就从书中选取一些,树懒教授的“不做”小绝招,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不赶车
或许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
按掉好几次闹钟,匆匆忙忙地起床,火急火燎地出门,再在地铁、公交上人挤人……
还没开始工作,就已经筋疲力尽了。
对此,树懒教授建议大家:把“不赶车”这件小事,加入到“不做”的列表中吧。
“目送着只要快走几步就能赶上的电车离去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崭新的自己。”
当然,这并不是鼓励大家迟到;
而是为了不做“赶车”这个行为,而让自己提前一些起床,提早一些出门。
在这个时间,想想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或者看看书、听听歌、读读新闻,让原本慌张的赶车时间,变成从容优雅的等车时间。
“把等待下一辆车的时间,看作是上天赠送给我们的小礼物。”
熊爷觉得,对待人生这辆“大车”,又何尝不可如此呢?
不像赶车一样恋爱、结婚,不像赶车一样追名逐利,我们终究会遇见那个对的人,和那个更快乐的自己。
“让每天的生活都有宽裕,我们也将收获宽裕的人生。”
不把睡觉当作“效率工具”
“生前何必多睡,死后必定长眠。”
“赶紧睡觉,明天还得加夜班呢!”
很多人为了能“多做”些事,拼命压缩自己的睡眠时间,舍不得睡觉;
或者把睡觉纯粹当成是一种“效率工具”,是为了能做办更多的事,才肯给自己一些睡眠时间。
抱有这些想法的人,或许正如树懒教授所说,是因为“睡觉=什么也没做=浪费时间”这种消极思维。
对此,树懒教授建议:不把睡觉当作“效率工具”,每个人都应该只是“为了睡觉而睡觉”。
“睡觉可以使我们充分享受‘不做’的愉悦与祥和,还能够使我们疲惫的身心得到痊愈,让我们充满活力。”
而关于“睡觉”这件小事,树懒先生也提供了几个“不做”的小建议:
1.不把卧室当杂物间。“度过人生三分之一时间的卧室,应该尽可能简洁。”
2.睡觉前两小时不要吃东西。
熊爷也一直觉得,好好睡觉,就是对自己最大的温柔呢。
不去做忤逆“睡眠大人”的事,就是爱自己的表现啦。
吃饭时不谈工作
“Youarewhatyoueat.”
树懒教授通过这句英文谚语是想说明,我们的存在,是由我们吃什么、怎么吃决定的;
如果我们一味只吃快餐,在吃快餐的时候,为了提高效率,还要谈工作,那么我们的生活,势必将变得急躁。
因此,树懒教授建议我们,吃饭时,尽量“不做”这些事:
不狼吞虎咽,不一边吃饭一边做别的事情,不暴饮暴食。
然后,尽量“慢食”,通过细嚼慢咽,仔细品尝食物的味道,将那些遗忘的吃饭的快乐,一个一个找回来。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就是为了悠闲地享受美味的食物吗?”
熊爷觉得,吃饭,可是人(熊)生的头等大事;
吃饭时对工作按下“暂停”,这样工作起来,才能元气满满噢。
不堆积物品
很多时候,一个乱糟糟的住所、乱糟糟的办公桌,往往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让我们的心情也变得乱糟糟。
“东西太多,会让人感觉疲劳。”
对此,树懒教授说,我们可以通过“不做”堆积物品这件事;并通过减少东西,营造一个使自己的心情更加舒畅的空间。
“整理的基本,就是将堆积过多的杂物和杂务清理出去。”
正如树懒教授所说,不仅是物品,我们也应当从“想做”的列表中,整理出一些其实大可以不必做的事情,扔进“不做”列表;
通过这种心灵的“断舍离”,我们才能告别瞎忙活,让自己匀出精力,做真正重要的事。
不过分接受信息
“啊!95条未读群消息!”
“对方正在输入......”
很多时候,过多的信息,也是导致我们生活一团如麻的原因;
为了得到某些讯息,维持某些人际关系,我们往往要付出很多的精力,逼迫自己去交流与沟通。
对此,树懒教授说,我们应该保护自己,不被信息的洪流所淹没。
而想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是减少接受信息的绝对量;
虽然一开始,可能会因为害怕错过“必须知道的事情”,而感到不安。
比如,有些所谓“人脉群”,其实可以退出,不要抱着“以后可能用得上的想法”;
有些消息,不看、不回复,也可以......
“这样可以为我们节省下很多时间,去说真正想说的话,听真正想听的事,结交真正能理解自己的朋友。”
不要急于前行
“在只顾着以更快地速度抵达更远的目的地时,我们似乎已经完全忘记了‘停留’的价值。”
树懒教授认为,每个人对“停留”的恐惧和不安,正在驱使我们像一个被扔出去的石子一样,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停奔波。
因此,他建议:放慢脚步,适当停留,享受每一天,每一刻;
只有这样,才能把生活过得更稳重、更高雅。
熊爷觉得,人生本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适当“停留”,才可以更好地出发;
放慢脚步,才能看到沿路的无限美好的风景......
不否定今天的自己
“等我变有钱了,一定会好好享受生活!”
“等我变强大了,就可以孝顺父母了!”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抱持这样的想法,为了“明天”那个更好的自己而努力。
然而树懒先生说,之所以这样想,是间接否定自己的表现;
因为“现在的自己”不够完美,所以总有一天必须通过“要做”来超越现在的自己,这种想法,其实是不对的。
“能够无条件地接受今天的自己,才会有明天的自己。”
熊爷觉得,我们不应该否定今天的自己;因为每个现在的我们,都已经足够好。
爱因斯坦说过:
“我不考虑明天的事情。
因为明天马上就会到来。”
永远热爱此时此刻
以及,此时此刻的我们自己
各位,晚安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不做》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不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