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一般称作“熊猫”,是世界上最珍稀的动物之一,是中国特有物种。数量十分稀少,被誉为“中国国宝”。
基因研究发现熊猫的吃素源于鲜味味觉基因的丧失,让它尝不出肉鲜味来。于是熊猫开始接受素食。基因的改变估计发生在4.2百万年前,而化石证据表明熊猫至少在7百万年前就开始吃竹子了。这表明虽然熊猫是2百万年前开始做和尚的,但是在此之前已经有吃素的准备了。
熊猫的大圆脸是吃竹子吃的。为了嚼竹子,必须要有很多咬合肌,于是把脸生生撑大了。
一只熊猫一天要吃14公斤的竹子,由于每天要吃那么多,大熊猫每天跑40趟厕所。
熊猫在野外可以接受25种竹子中的任意一种,但在熊猫的生活地带能广泛生长的竹子只有几种。竹叶是最有营养的部分。由于同一种竹子往往同步开花凋亡,熊猫必须要有至少两种的竹子吃才能避免饿死。
大熊猫虽然和小熊猫名字相似,生境相同,食物一样。而且都长有一根特别的拇指,但两者的亲缘关系很远。
小熊猫,也叫红熊猫、红猫熊,是一种小型的树栖哺乳动物,原产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中国的西南地区。
像大熊猫一样,小熊猫无法消化纤维素,因此它们必须吃掉大量的竹子以维持生存。
它们的饮食中大约有三分之二是竹子,但它们也吃蘑菇、根、橡子、地衣和草。偶尔它们也会吃鱼和昆虫作为补充。由于食物中的热量太低,除了吃饭和睡觉外,它们很少干其他事。
小熊猫能品尝出甜味,比如阿斯巴甜。
它们身体上部有红褐色软而长的皮毛,下部皮毛呈黑色、面部光滑,带有泪状的标志,具有坚硬颅骨牙齿。
小熊猫光滑的面部有着和浣熊相似的白色斑纹,但每个个体都可能有独特的标记。
环尾狐猴同样有各自的标记,那就是气味。对于它们来说,每种气味都很独特,像人的指纹一样易于区别,显示着其所有者在群体中的不同地位。
环尾狐猴,分布于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南部,属于昼行性动物。性情温和,平时喜欢团聚在一起成群活动。
活动的时候,尾巴经常高高地翘起,好像一面黑白条纹组成的旗子,显得非常醒目,即使在较远的地方也能发现,这是环尾狐猴在高草丛中或树林中漫游时彼此保持联系的信号。
环尾狐猴身上有三处臭腺,分布于肛门和腋窝等处,能分泌出一种臭气刺鼻的体液作为路标和领地的记号,其中一处雌雄共有,长在腕关节内侧。
雄性的腺体比雌性更发达,除了在繁殖季节用作吸引异性,还可以当作御敌的武器。
同样是哺乳动物,鸭嘴兽的御敌方式更加与众不同。
雄性鸭嘴兽则依靠后肢上的尖刺保护自己,尖刺能分泌*素,为极少数有*哺乳类动物。据称人类被刺到时会产生剧痛,甚至无法动弹。
鸭嘴兽虽然为哺乳动物,母体也分泌乳汁哺育幼仔成长,但却不是胎生而是卵生。即由母体产卵,像鸟类一样靠母体的温度孵化。
由于鸭嘴兽能像爬行动物或鸟类般产卵,卵孵出后,又能像哺乳动物般喂奶水给幼仔,这违背科学家们已有的对哺乳动物和非哺乳动物的划分。经过多番争议和研究,科学家们终于得出结论:这种奇异的生物属于“monotremes”家族,即“卵生哺乳动物”。这种动物代表着从爬行动物向哺乳动物进化的一个环节。
鸭嘴兽地面行动能力较差
在水中灵活自如
鸭嘴兽无疑是地球上长相奇特的动物之一,当其的标本被送到博物馆时,奇怪的外观使得当时欧洲的生物分类学家认为这是人为设计出来的物种。
鸭嘴兽是单孔目物种,是最原始的哺乳动物之一,万年前就已出现,至今仍生活在澳大利亚。
另一个澳大利亚特有物种-树袋熊(考拉),以性情温驯,憨态可掬而闻名世界。树袋熊是属于双门齿目下面的有袋类动物。
树袋熊属于夜行动物,清醒的时候大部分时间用来进食。由于,桉树树叶十分的粗糙,纤维相当坚硬,营养极少,因此,树袋熊每天都必须不停食用并咀嚼才能摄取到足够的营养。
因为树袋熊从桉树叶中得到了足够的水分,因此,一般很少饮水。所以当地人称它“gula”,意思就是“不喝水”。
树袋熊一生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桉树上,但偶尔也会因为更换栖息树木或吞食帮助消化的砾石下到地面。
树袋熊几乎生活在高高的树上,
但是它们能够在地面正常行走,
甚至奔跑。
在美洲,树懒同样是树栖动物,常年吊在树上度过,只有排便及要换一株新树进食时它们才会爬到地面。
与考拉欢快轻松不同
树懒在地上时移动力极弱,仅靠四肢拖行前进,可以说是举步维艰。
协助树懒过马路
有一点与很多人的认识不同,树懒是擅长游泳的动物。
在树懒家族中,最出名的是褐喉树懒,因为它是电影《疯狂动物城》中“闪电”的原型。
褐喉树懒分布于中美洲及南美洲,遍布多种不同的环境,包括常绿及干旱森林及未开发的地区。独自生活,夜间及日间活动,主要吃叶子。
褐喉树懒前爪为3个趾,因此又名褐喉三趾树懒,而不是影片中拟人化的4个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