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懒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生物演化科技和科学哲学的30条 [复制链接]

1#

热爱未知,比如宇宙和清晨

今年的阅读主题主要是生物演化

生命的诞生

真的是这个宇宙最大的秘密之一

地球上缤纷复杂的生命

尤其人类的整个演化过程真的很有意思

到底有多少真的「自由意识」?

我们全身都是古老祖先们的潜意识痕迹

?marcozagara

就拿原始社会的记忆来说

当时女性由于身形娇小行动敏捷

更易借助攀爬作为栖居及逃生的方式

因而对来自树下的攻击更为惊醒

男性则由于栖居于地面

而对从旁的攻击更为惊醒

这些区别表现在现代人身上的情感反应是

孩童约三四岁时

男孩们对于怪兽的恐惧与女孩有所不同

男孩惧怕壁橱里想象的的怪兽

女孩子则更害怕床底的怪兽

诸如这样的

发生在过去、现在、将深切地影响未来的

演化痕迹小故事比比皆是

这篇文章就是最近一年

我在阅读过程中

记下的关于演化、科技和科学哲学的零碎想法

我们的爱与恐惧,恨与贪婪

全部都藏在祖先的故事里

GENE

关于基因

01.

人类和细菌的DNA序列相似到什么程度?就好比整段话每个词都一样。

02.

?LukaKhabelashvili

「自私的基因」意味着,人类的有生之年就是在执行一段传递基因的使命——我们是生存的机器,是无法逃避死亡的暂时性载体,忠诚、有效地保护写在DNA上的数字序列,并使之有垂不朽。在这个层面上,我们促成了间接意义上的个体的无私。

与此对应的科学哲学观点是,不存在「自私的基因」,这只是一种引人入胜的拟人修辞而已——20万年前某位远祖的DNA并没有流传至今,事实上,流传的只是四散成碎末的DNA片段。

03.

?LaurenForde

虽然基因本身是没有自觉意识和目的性的,但是,像在远古时代一样,它们各自凭借长寿、生殖力和精确复制的能力,仍在不可避免地进行着盲目的相互竞争,无情地淘汰着那些不合格者,体现其长寿、在场和永续的隐藏愿望。

04.

「C值悖论」说的是生物基因组DNA总含量(即「C值」)几乎完全不能反映基因组的复杂性。

该领域的领先研究者之一RyanGregory喜欢举这样一个有趣的例子:当你准备晚餐的时候,你应该泪流满面地想到,洋葱的基因组是人类的5倍。

EVOLUTION

关于地球生物演化

05.

?AaronDuRall

我们对生命演化发展的理解迫使我们接受,所有现存的生命之所以存在,都是因为大量随机事件的发生。

这使我们无法认为人类从某个意义上说是特殊的,无法认为从某个意义上说人类是生命演化发展有意为之的产物。

演化思想使「人类是特别的」和「宇宙有某种整体目的」的观点陷入了困境。

06.

?KangHeeKim

关于颜色视觉的演化。

在恐龙时代的哺乳动物是夜间生活,无需卓越的颜色视觉;恐龙之后时代哺乳动物恢复到白天生活后,颜色视觉很弱,只有双色系统——所以哺乳动物是在长期生活于夜间并丢失辨色系统后,又重新获得它的。同时,哺乳动物是脊椎动物中颜色视觉最差的。

唯一例外是灵长类,但我们不是从爬行类先祖那里直接继承复杂变色系统、三色视觉的,事实上,我们不仅重新发明了它,而且独立地重新发明了两次:一是在旧大陆猴和猿类,一次是新大陆吼猴。生物学家猜测这可能与采食野果有关,我们的灵长类先祖非常需要辨别出颜色来便于采集,不然则会饿死或*死。

07.

吃肉这件事,在动物界也被独立发明了足有数百次。

不是所有食肉的动物都属于食肉目,比如蜘蛛是食肉性的,长着蹄子的安氏中兽是恐龙灭绝以来体型最大的食肉者,大熊猫虽然属于食肉目,但是温柔地几乎只吃竹子。

08.

可爱的小动物河狸,它们复杂的「造坝」行为是写在基因里的一系列大脑编码行为。

曾有实验者将河狸圈养在空荡荡、干燥的笼子里,河狸依然表现出了它们在自然环境下造坝的全部动作,将虚拟的木头放置在虚拟的坝墙上,可悲地造着一座虚拟的墙。

在合适的条件下,河狸制造的湖泊可以绵延数英里,这可能使它成为世界上各种基因生成的最大的表型。

09.

?PaulNicklen

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鲸鱼游泳时的动作透露出了不少它们来自陆地的信息。

鲸游泳的时候脊椎是上下运动的,这源自哺乳动物(比如马)的奔跑姿态,可显著辨别不同于普通鱼类游泳或蜥蜴奔跑时脊椎左右摆动的姿态。

10.

一个冷知识:鸳鸯其实一点都不专情,它们每一个交配季节都会换一个伴侣,只是因为鸳鸯长的都一样,大家都没有发现而已。

11.

为什么我们这种猿类失去了尾巴?生物学家们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少得惊人。

除了猿类,尾巴同样消失的动物还有鼹鼠、刺猬、豚鼠、仓鼠、熊、蝙蝠、考拉、树懒、无尾猴等等(毫无关联的冷知识,我们同样也不知道为什么它们也失去了尾巴)。

尾巴的用途非常丰富,在哺乳动物中也具有惊人的多样性。比如羊在尾巴里储存脂肪,河狸用它划水,袋鼠的尾巴像巨大的弹簧可以辅助跳跃,树栖动物大多长着长尾巴来保持身体平衡,或者把尾巴当作控制方向的舵,松鼠通过尾巴来捕捉风,使跳跃就像滑翔一样;对一种生活在南美树梢上的蜘蛛猴来说,尾巴像它的「第五条腿」,有一个角质垫可以用于抓握;狼和其他许多哺乳动物用尾巴来传递信息,有蹄动物的尾巴则被用来赶苍蝇。

12.

了解一只野外生物是很难的,对一名科学家而言尤为如此,他必须没有偏见,也不能假定一只野生动物在某种程度上和人类相似,尽管他知道人类也是一种动物。

就如贝斯顿在谈到动物时曾经说过:「它们不是兄弟,也并非我们的下属;它们本属于另外的民族,与我们共同陷入生活和时光之网;它们是我们一同被囚禁的狱友,是地球上壮丽与痛苦的共同承担者。」

13.

细菌鞭毛马达是自然界一种惊人的奇迹,它驱动着唯一已知的人类技术之外的自由转动的轴,相当于大型动物身上进化出了轮子。

14.

?ThomasJordan

我们体内也存在着遗迹化石,那是逝去之人留下的痕迹。

信封上的笔迹、木台阶上的足球印痕、怀念之人的某个习惯性手势。这些都是遗迹化石;失去之后,留下的不过是一些淡淡的痕迹。

有时,留在我们心里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它离开后空出的位置。

15.

?ThomasJordan

6,万年前,白垩纪-古近纪时间界线处(就是大家常说的「KT界线」),是恐龙的灭世大灾难和哺乳动物的历史大机遇。

像06想法里提到的那样,在此之前,白日是只属于恐龙的时间,我们的祖先,那些像鼩鼱一样的小动物昼伏夜出,以昆虫为食,在爬虫类的沉重霸权下被压制了超过1亿年。

是什么导致了世界霸主的灭亡?这是一个颇富争议的话题。但根据科学家们发现的一层遍布全球的铱元素,其地层分布正好跟白垩纪时期吻合,逐渐达成共识,似乎是什么来自太空的巨物击中了地球。

这颗终结白垩纪和残杀恐龙的天外来客重量或高达数十亿吨,若有哪个动物幸运地没有被大爆炸的火焰烧死,没有因风啸窒息而死,没有被席卷沸腾海洋的米高的海啸淹死,没有在比SanAndreasfault断层的最强震还猛烈1,倍的大地震中粉身碎骨,那么它大概也会在以每小时1,公里的速度横扫整个星球的撞击噪声中变成聋子——这还只是撞击之时即刻发生的灾难,随后的余波还包括遍及全球的森林大火以及飞尘遮挡日光长达两年之久的核冬天。

大多数植物因此彻底消失,全球食物链因此断裂,大多数恐龙也由此终结生命之路,只有会飞的鸟类是个明显的例外。事实上不仅恐龙,同样灭绝的还有大概一半其他物种,尤其是海洋生物。

真正的奇迹在于竟然有生物能够熬过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其中包括了我们的祖先。

16.

?aesstheticlassy

不应怀疑自身拥有的可延迟满足的能力,我们都是农耕时代幸存远祖的后代。

补充:农耕是关于延迟满足的跃进,人类是少数具备这等远见的地球生物。我们把种子埋在土地里,等待数月时间并承担一无所获的风险,而不是像大多数动物一样直接吃掉种子。

17.

DNA清楚地表明,肺鱼、多鳍鱼以及其他拥有肺的鱼类是与陆地脊椎动物亲缘关系最近的现生鱼类——但是肺并不是某些生物在演化出陆地行走能力时突然出现的发明。在动物踏上坚硬的土地之前,鱼类已经能够利用肺顺畅地呼吸了。

鱼类的后代踏上陆地,这一过程并未创造新的器官,只是改造了已有器官的功能。另外,几乎所有鱼类都具有某种形式的气囊,无论是肺还是鱼鳔。气囊从服务于水中生活,转变为使生物能够呼吸空气并在陆地上生活的器官。这一改变不涉及新器官的起源;相反,正如达尔文更通俗的说法那样,这种转变「伴随着功能的改变」。

关于这个话题的想法我在下面一章「科技」里会再次说到,生物创新似乎从来不是伴随着与之相关的巨大转变而出现的,科技也一样。

18.

???

历史上大多数时候,每个年龄段都有死亡的危险,与衰老根本没有必然的明显联系。

谈到16世纪晚期的生活时,蒙田曾写过:「死于老年是少见、异常、奇异的死法,远不如其他死法来得自然——这是最不可能的、最极端的一种死法。」

现在,世界上多数地方人们的平均寿命已经超过了80岁,所以可以说,我们已经是怪物,我们的寿命远远超出了给定的时间。当我们研究衰老时,我们试图理解的并不是自然的过程,而是非自然的过程。

19.

我们都是那些干了坏事的人的后代,我们假装我们的祖先中没有野蛮人,但是,他们的确存在。胜利者才有后代。

20.

?fchristensen

从人类的角度看,我们的远古鱼类先祖从水中向陆地迈出了意义重大的一步,这是进化史上值得庆祝的事件。

这个事件发生在泥盆纪,迈出这重要一步的是肉鳍鱼,有点像现代的肺鱼。

我们看着那个时期的化石,满怀渴望想要目睹我们的祖先,当然这份渴望是可以理解的。我们知道随后会发生什么,并被这个念头引诱着,不由自主地认为这些泥盆纪的鱼朝着变成陆生动物的方向走了半程,它们的一切特征都是实实在在的过渡性的,它们注定要朝着陆地发动一场史诗级的远征,开启进化史的下一个宏伟篇章。

可这并不是那时候的真相。那些泥盆纪的鱼只是挣扎着拼命谋求生存,既不曾领有进化的使命,也不曾参与前往遥远未来的远征。

后见之明的自负持续在历史舞台上诱惑着我们。

PHILOSOPHYOFSCIENCE

关于科技和科学哲学

21.

?LukaKhabelashvili

一个不太隐蔽的秘密是,生物创新从来不是伴随着与之相关的巨大转变而出现的。

比如,羽毛并不是出现在飞行演化的过程中,肺和附肢也不是出现在脊椎动物登上陆地的过程中。事实是,生命史上的重大转变不必等待许多创新同时出现,而是通过给已有的结构赋予新的功能来实现的,科技史也是一样。

早在很久之前,创新的前提就已经存在了,万物并非始于你认为它们开始的时候。

22.

?LFHCS

若有一个漠然中立的外星观察者从远处打量我们的文化,他也许会把电脑、超音速飞机和太空探索都看作文明大跃进的余音回响。

在漫长的地质时间尺度上,我们所有的现代成就,从西斯廷教堂到狭义相对论,从《哥德堡变奏曲》到哥德巴赫猜想,跟维纳斯和拉斯科岩画几乎都可以算作同一时期,属于同一次文明革命。

23.

?karabanka

现代科学诞生于炼金术徒劳无功的野心,那些已经被丢弃了的假象一样具有非凡的意义——体液学说、四元素、热素、以太以及距离我们最近的原生质。

如果我们仅仅把科学理解为一束穿越时间的光,在黑暗中前进,把愚昧无知不断抛在身后,仅需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