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懒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dquo内卷rdquo我不行, [复制链接]

1#

最近老是聊孩子,今天换个话题,聊聊我们自己。

先说一个故事。

去年单位来了一批刚毕业的新员工,我应人力部之邀,去做新老员工交流。开场是一个热身游戏:逐个自我介绍,并说一下,假如可以当一个动物,自己希望当什么?

要是放在20年前,估计被点名最多的动物,是狼呀、鹰呀、猎豹呀……

而这届年轻人的答案,估计老板听了会摔烟袋锅子:有说想当猫的,有说想当熊猫的,有说想当乌龟的,有说想当考拉的,有说想当树懒的,还有想当蟒蛇的……

从这些动物的共同点就总结出来了:这届年轻人,是五行缺觉啊!

你以为大家想“奋勇争先”,实际却是“奋勇争慢”。

再看大家后来的表现,没有在桌子上摆什么职场成功学或者公司业务的书籍,而是逐渐在工位上置办了多肉植物、加湿器、工艺摆件、明信片、零食盒、抱枕、眼罩、行*床……

这时候,我就嗅到了一点不一样的味道。

扎心的真相是:工位布置得越有人间烟火气的,就越是通勤时间长或是加班时间多的。

后来发现,大家搞起攻坚来,是一样的狠,开起讨论会来,是一样的炮火连天,在项目上迸发的创造力,是一样的光芒四射。

只是,在工作以外的时间,每个人的面目都很模糊,朋友圈也是一年四季静悄悄。

其实,我心里知道,这帮在同事朋友圈里静悄悄的人,恰恰就是在网上喊着“躺平”、推崇着“丧文化”、坚决鄙视“内卷”的人。

说起来,我不算是典型的“年轻人”,赶上80后的尾巴,实际都奔四了。但大家的生活状态,其实跟90后并没有根本的差别。

我身边有很多表面上状态很丧的朋友,但如果了解他们的真实生活,就会发现,说“躺平”,那真是屈死了。

高中同学小A,一个平平无奇的小镇做题家。父母是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一直对她横挑鼻子竖挑眼,说她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上了半天大学,在北京还是没落下脚,连买房首付的钱都得父母出,工作七八年连个一官半职都没混上。

归结起来就是,没有继承父母辈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但是自打小A生了孩子,父母来京长住,对她的态度就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别说抱怨她好吃懒做了,现在老妈每天早上把鸡蛋剥了才叫她起床,比照管她孩子还上心。

原因很简单,被她那式的工作节奏吓呆了,生怕她早早地油尽灯干。

还有一位朋友,京二代,名校毕业,现成的三环内学区房,按理说可以躺平了吧?

生了两个孩子以后,转身创业,三天飞两个城市是常态,平时连商场都没空去——我也是认识她以后才知道,敢情机场里的服装店是为她们这种人开的。

她说,自己有一回参加一个很有分量的饭局,有公务员也有小老板,在一家高档的宫廷宴,服务员一水儿大美女,脚踩花盆底、头戴大拉翅,在场的男士们却连看都不看一眼,在等待主位到来的间隙,有忙着打电话的,有抓紧时间在沙发上眯着的,还有一直在洗手间躲着的。

主位一到,红光满面,气场悠然,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归结起来一句“平淡是福”。

她和其他人一边点头一边想:哦,原来这才是有资格说“躺平”的人。

职场不易,象牙塔也是hard模式。

我的一位学霸师弟,高校青椒一枚,当年被称为小吴彦祖,偶一见面,差点吓一跳,发际线已经退到后脑勺了。

他的姥姥姥爷、父亲、母亲、舅舅、姐姐,全都是非清即北,只有他是个普通的(其实也已经是top5了)。用他的话说,他就是他们家的一个bug。

他一个北京土著,居然什么吃喝玩乐的地方都不知道,从小除了看书就是看书。现在家人关心的不是他还没找对象,而是他的博士论文能不能出版、教职能不能保住。

以上几位,第一位,新电视一部都不看,每天睡前拿《甄嬛传》当背景音,里边的每一句台词都记得清清楚楚。第二位,一有空,就喜欢在手机上玩古老的消消乐游戏。第三位,只喜欢跟公园老大爷混,钓鱼、打乒乓球、写书法。

你说,对于那些宣传“每天多努力一分钟”的*鸡汤,他们喝得下去吗?——我都快累成狗了,还不兴我丧一会儿吗?

最近这段时间,有很多关于“躺平”的言论,有位名校教授发表了很长的文章论证“躺平态度极不负责”,还有一位资深主持人因一句“不会吧”而被很多年轻人拉黑。

其实吧,对于“躺平”在网络上成为流行语,我觉得,恰恰是因为在现实中“躺不平”。

正是因为大家“卷”得太累了,压力太大了,所以才拿“躺平”来打打嘴炮。

大家对自己面临的环境心里门儿清,所以才懒得理会老板在一旁举着大饼摇旗呐喊。专注眼前埋头苦干,自己的命运自己负责,自己的苦头自己吃。

不相干的人只会说:“加油吧,少年!”

只有亲妈才会说:“歇会儿吧,孩子!”

你看我的父母辈,就从来没丧过。

他们没这个需求。

你看我,每天下班往沙发上一瘫,一点都不动。

而我婆婆,家里每块地板都擦干净,所有家电都用针织的镂花布盖起来,生活别提多有条理了。

他们这种“条理性”,是朝九晚五、前厂后家、上学娱乐就医都可以用一辆二八大杠自行车的车程解决的生活给熏陶出来的。

而我们这种“非条理性”,是在长久地紧绷着奋斗的弦、在激烈的竞争环境里随时应对变化的常态给锤炼出来的。

真正喊出“躺平”来的人,几乎都不是真正要躺平的。

只有那些对人生有着清醒的认识、对奋斗有着充分的准备,同时又对自己足够爱惜的人,才会喊出来。

因为,只有体验过,只有奋斗过,才有这种宣泄的需要。

我说这些,当然不是简单为我们这届年轻人叫屈。

而是说,每一代有每一代的艰难,每一代也有每一代安置自己的方式。

任何一个长治久安的时代,随着社会机制的完善、随着教育选拔体系的稳定,会有足够的人才资源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作为社会整体,根本不用担心优秀人才被埋没,也不用担心某一项事业没有人干。

但是作为个体,却注定每个人都要进入更加精细化的竞争:备选人有的是,不缺你一个。

社会的进步,意味着底层更加容易被救助,但也意味着上升到更高层级会越来越难。

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穷也不是累,而是看不到希望。我们应该庆幸,生在一个每个人都有追求梦想的机会的时代。但也要接受,追求梦想的路会越来越难。

对群体待遇足够善意,对个人要求足够苛刻:这不是“内卷”,而是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

只要我们认识到这个现实,那我觉得,什么躺不躺平,什么丧不丧,都只当是一瓶快乐肥宅水而已。干了这一杯,继续做积极向上的打工人!

小五妈碎碎念

每一代有每一代的艰难,每一代有每一代的困惑。我们祖辈的艰难之处,是饿。我们父辈的艰难之处,是穷。我们这一代的艰难之处,是累。而我们孩子这一代的艰难之处会是什么呢?对于底层家庭的孩子,可能仍然是生存能力。而对于中上层家庭的孩子,大概是缺少共情之心吧。希望我们的孩子能用理解之心看待自己所处的时代、看待这个时代不同阶层不同生活状态的人,也能用豁达之心看待自己的人生。

一句话:认识历史、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部分图源于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